出诊医生 出诊时间 地点
牛兴东 周一、三上午 门诊楼20
苏和 周二下午,周 门诊楼20
郭增元 上午:周一、 门诊楼10
肖成 请致电:6920 门诊楼20
查看详细
全国名老中医牛兴东传承工作室

联系人:牛兴东
电 话:0471-6920737
网 址:www.nmgzmyyy.com/nxd
地 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健康街11号

特色专病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专病

牛兴东治疗胃脘痛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4-10-22 字号【 】 点击次数:763次 【关闭


  牛兴东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长于治疗内科疾病,尤擅长脾胃病的诊治。多年的临床工作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诊疾病,病证结合;治未病,脾胃先行;脾胃病,重调气血。今择其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调气机,除痛之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气机的升降出入。而脾胃同居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肝主疏泻,调畅气机,肺主一身之气。无论外感邪气、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还是内生痰湿、瘀血、热毒,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痛,不通则痛。因此吾师认为调理气机是治疗胃脘痛的关键。调畅气机既包括健脾气、疏肝气、和胃气、宣肺气,也包括散实邪、化痰湿、活瘀血、消食滞、解热毒等。正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所言:“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脾升胃降,气机通畅,“通则不痛”。
  2.化瘀血,久痛安和。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以行血”,“血以载气”,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泻,肝藏血。脾虚无力帅血而行,肝气郁滞,均可导致血行不畅而生血瘀。且胃脘痛常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瘀血内生。正如《脾胃论》所言:“脾胃不足皆为血病”,《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也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病,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胃病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因此吾师在治疗胃脘痛时强调应用洋学、活血、化瘀之品,特别是久痛患者。同时结合胃镜检查,对于胃镜检查提示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息肉、结节、凹凸不平,病理提示为不典型增生及肠化,吾师均认为此为瘀血之征,治疗必用活血化瘀之品。
  3.健脾胃,治痛之本。
  《内经》指出“人以胃气为本”,《金匮要略》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脾胃气血之生化皆有赖于脾胃之气的健旺。脾胃为易受邪之地,脾胃一虚则易受七情、六淫之侵害,内生痰湿、瘀血、热毒等病理产物,并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胃痛》篇所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通。”吾师认为脾胃虚弱是胃脘痛起病之基础,又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因此健脾养胃是治疗胃脘痛的固本之法,应贯穿于胃脘痛治疗的全过程。无论胃脘痛偏实偏虚,无论病程暂久,均应顾护脾胃,健脾胃以杜邪气外袭内侵,驱邪气而不伤脾胃。脾胃健旺,则脾气得升,胃能润降,清升浊降,出入有序,胃则安和。
  4.“十二法”,提纲挈领
  吾师在长期临证工作中,总结出治疗胃脘痛十二法。
  4.1键脾益气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证,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揉,食少纳呆,乏力倦怠,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健脾养胃,益气止痛,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炒扁豆、莲子肉、炒薏苡仁、陈皮、制半夏、炒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气虚重者加炙黄芪;食后痞满者加木香、砂仁;大便干燥者改炒白术为生白术,加肉苁蓉;失眠者加茯神、百合、炒枣仁等。
  4.2健脾行气法:适用于脾虚气滞证,症见胃脘隐痛,痞满嘈杂,喜按喜揉,食少减少,早饱,乏力倦怠,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以健脾行气,和胃止痛,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有党参、炒白术、云苓、陈皮、制半夏、木香、砂仁、炒白芍、鸡内金、焦三仙、炙甘草。腹胀明显者加厚朴、生姜;胀满连及两胁者加柴胡、枳壳;泛酸者加乌药、大贝;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等。
  4.3温胃散寒法:适用于寒邪犯胃证,症见受凉后胃脘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以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香附、苏叶梗、高良姜、陈皮、乌药、木香、白芍、吴茱萸、肉桂、檀香、生姜、炙甘草。兼恶心者加姜半夏;嗳气纳呆者加枳实、鸡内金、焦三仙。
  4.4温中健脾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食少纳呆,乏力倦怠,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常以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炙黄芪、党参、炒白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陈皮、茯苓;嘈杂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吴茱萸;腰膝酸软,晨起即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煨乌梅。
  4.5消食导滞法:适用于饮食停滞证,症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便后则舒。舌苔厚腻,脉弦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常以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陈皮、炒莱菔子、大黄、白术、姜半夏、鸡内金、焦三仙。腹胀明显者加厚朴、槟榔、砂仁,嗳腐酸臭、呕恶呃逆者加生姜、旋覆花等。
  4.6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证,症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胸胁胀满,嗳气或矢气后痛减,情志不遂则诸症发作或加重,嘈杂吞酸,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醋柴胡、炒枳壳、炒白芍、醋香附、川芎、陈皮、醋郁金、炒白术、炙甘草、川楝子、醋元胡。嗳气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泛酸者加乌贼骨、白芨,胸胁满闷者加苏梗、薤白,口干口苦者加丹皮、山栀、黄芩等。
  4.7泻肝清胃法:适用于肝胃郁热证,症见胃脘灼痛或胀痛,两胁胀满,烧心泛酸,口干口苦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治以疏肝清热,理气和胃止痛,常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有丹皮、栀子、醋柴胡、青陈皮、炒枳壳、炒白芍、大贝、黄连、吴茱萸、白术、川楝子、醋元胡、生甘草。大便干燥者加大黄,肝火旺盛者加茵陈、龙胆草,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胃脘灼热疼痛明显者加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4.8躁湿运脾法:适用于湿滞脾胃证,症见胃脘痞满胀痛,口中粘腻不爽或口淡无味,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身体困重,倦怠乏力,大便不爽。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治以躁湿运脾,行气和胃止痛,常以平胃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苍术、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藿香、佩兰、炙甘草。腹胀便溏者加生姜,胸脘痞满者加枳壳、木香,兼有食滞者加砂仁、木香、焦三仙等。
  4.9清化湿热法:适用于湿热中阻证,症见胃脘疼痛,有灼热感,胸脘痞满,心烦躁扰,口干口苦不欲饮,恶心、嘈杂、纳呆,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止痛,常以连朴饮合二陈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连、栀子、厚朴、菖蒲、姜半夏、豆豉、陈皮、茯苓、炙甘草。湿重者加苍术、藿香、佩兰,热重者加蒲公英、黄芩,烧心泛酸者加姜竹茹,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气滞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等。
  4.10养阴益胃法:适用于胃阴不足证,症见胃脘灼痛,隐痛,嘈杂痞满,口干不欲饮,食少纳呆,手足心热,形瘦乏力,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和胃止痛,常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石斛、乌梅、白术、百合、香橼、佛手等。阴虚胃热重者加蒲公英、知母,兼有胃脘胀痛者加厚朴花、玫瑰花,胃脘嘈杂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兼有血瘀者者加丹参、莪术,大便干燥难解者加火麻仁、杏仁,纳食不佳者加谷麦芽等。
  4.11化瘀通络法:适用于胃络瘀滞证,症见胃痛日久,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按之痛甚,入夜尤甚,或件吐血黑便,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方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常用药物有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元胡、莪术,九香虫等。气虚血瘀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气滞血瘀者加香附、枳壳,寒凝血瘀者加高良姜、香附,兼有胃阴虚者加生地、丹皮,便黑者加三七、白芨等。
  4.12辛开苦降法: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症见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口干口苦,腹部畏寒,喜热食,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姜半夏、黄芩、黄连、吴茱萸、陈皮、党参、生薏苡仁等。兼有气滞者加柴胡、枳壳、白芍,兼有血瘀者加丹参、莪术,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痞满甚者加炒枳壳、炒槟榔,泛酸者加大贝、乌贼骨,大便不爽者加枳实、木香,便秘者加炒槟榔、炒莱菔子、川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