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医生 出诊时间 地点
牛兴东 周一、三上午 门诊楼20
苏和 周二下午,周 门诊楼20
郭增元 上午:周一、 门诊楼10
肖成 请致电:6920 门诊楼20
查看详细
全国名老中医牛兴东传承工作室

联系人:牛兴东
电 话:0471-6920737
网 址:www.nmgzmyyy.com/nxd
地 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健康街11号

学术思想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就 - 学术思想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牛兴东学术思想

发布时间:2014-10-14 字号【 】 点击次数:961次 【关闭

1、诊疾病,辨病施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牛老曾先后接受了全面系统的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教育,因此,在学术思想上,牛老师博采中西之长。对姜春华先生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论述:“既要为病寻药,又不废辨证论治”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辨病”应是既要辨中医之病,也应辨现代医学之病,并强调临证时重视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

  现代医学辨病识症着眼于局部与微观。病因上重视致病因素及由其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对病的认识相对较深刻。症状改善,而实验室检查没有改善,就不能认为病人无病或经过治疗已痊愈,而应该继续寻找有效方药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可见“辨病施治”常重视“人的病”,是针对病寻找有效方药,希望能找到治疗这一疾病的有效药物,因此努力于“为病寻药”,这是“辨病”的长处。但它偏重于人体的局部病变,而忽视了人的整体改变。中医学辨证论治立足于整体与宏观。病因上重视人的整体及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它把人体的阴阳失调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强调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并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辨证论治”重视的是“病的人”,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希望改善的是病人的整体状态趋于健康。若再结合影像、病理,加以中医辨证,则能更好的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因此,牛老在临床中强调既要重视“人的病”,更重视“病的人”,认为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诊疗疾病的最佳方法。主张中医要吸收现代科学对疾病的认识,把现代科学物理的、生化的、实验室的各方面检查结果作为辨证的依据,即中医可以将这些依据视为望、闻、问、切的延伸,作为辨证论治的佐证。

2、治未病,调理脾胃要先行

  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

  牛老提出对于治未病,无论是未病先防,还是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均应脾胃先行,强调应顾护脾胃之本。其认为养生学中“饮食有节”,“适寒温”,“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等即指保护元气,元气充沛即可以抵御外邪侵袭。五脏功能健旺,是元气来源之本,而五脏的滋养,又全赖脾胃之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这是“治未病,脾胃先行”在养生中的应用。

  牛老指出:一方面,脾胃不仅因其生长滋养作用为“后天之本”而攸关人体;另一方面,脾胃是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枢纽,即脾胃一虚、五脏受累。故调脾胃可以养五脏,固元气,御外邪,促康健。如土壅木郁,土不生金,土不制水等,方如补土生血的归脾汤,健脾养胃的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水的实脾饮等。现代病中的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糖尿病、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胆结石、胆囊炎、冠心病、肾炎、血液病,肿瘤术后、放化疗、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等的预防、治疗、康复都离不开调理脾胃。故“治未病,脾胃为先”亦广泛适用于内伤杂病中。

3、脾胃病,调气活血为重点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多气多血之腑;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血运失调。加之脾胃疾病易失治误治,迁延难愈,久病入络,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可见脾胃病与气血失调更是密切相关。

  牛老认为脾胃升降失司影响肝之疏泄,则肝郁气滞。肝郁气滞又影响脾胃升降,形成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又造成脾升胃降失和,出现肝胃不调,即木郁克土证。因此牛老师强调治脾胃病应联系肝脏,提出调气法,即涵盖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和胃降气(逆)等。

  《医学入门》云:“胃司纳食,主乎通降”。胃腑以通降为顺,为多气多血之腑,易损易滞,易虚易实,气病血病多见。所以无论内伤或外邪均可致气滞血瘀,且脾胃病多迁延,久病入络,则血行不畅而产生瘀血。故牛老师论治脾胃病,除调气外又重视从瘀论治,提出活血法。

  牛老在临床应用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脾胃病时,强调调气当分清虚实,实当理气、降气,虚宜健脾益气;活血应注意区别瘀血的轻重程度以及病变特点,虚则多以养血和血,痛甚则以活血止痛,络脉瘀阻则以破血逐瘀施治。然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郁可以导致血郁,气虚不能行血可致血瘀,反之亦然。因此,治疗时宜气血并调,才可相得益彰。

4、审病因,浊毒伤脾(胃)病由生                                                                                  

  中医学认为脾为阴土之脏,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胃为阳土之腑、恶燥喜湿、以降为安。引起脾胃损伤的病因有: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外感时邪(包含时疫)等。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综合作用,形成内伤疾病。《素问·痹论》所谓:“饮食自信,肠胃乃伤。”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亦可影响脾胃功能,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前者如“思则伤脾”;后者如大怒伤肝、肝木横逆犯脾侮土,导致脾胃损伤。特别是外感湿邪、内生水湿、蕴久化浊、湿浊化毒(包括HP感染)、浊毒互结,损伤脾胃,导致脏腑失调,外降失常,阴阳偏盛和邪正盛衰诸病由生,治则必审证求因,予以解毒化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