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霞1牛兴东1胡刚1 高原1 杨巧芳2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尤其是大肠腺瘤性息肉(colorectal adenoma, CRA)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癌前病变。大肠息肉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大肠息肉可单发亦可多发,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也可见于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有腹泻、腹痛、便秘、便血,大便中可含有黏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近年来发病率及癌变率越来越高,现对大肠息肉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现代医学对大肠息肉的认识
1.大肠息肉组织分型、与大肠癌的关系
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无论有蒂无蒂,统称为大肠息肉。大肠息肉的组织学分类目前尚未统一,可将大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混合腺瘤,具有易癌变倾向,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属于此类,非腺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一般无癌变倾向,但也有癌变的报道,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 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等属错构瘤性息肉。也可使用Morson 法把大肠息肉分成4 类:肿瘤性(腺瘤性) 、错构瘤性(幼年性) 、炎性和增生( 化生)性。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均为异型增生,分轻、中、重三型,已被公认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其病变率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份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越多[1],国外学者研究[2]认为大肠癌多起源于腺瘤,腺瘤发展为早期大肠癌的过程大致为:增生性腺瘤一管状腺瘤一绒毛状腺瘤一早期癌一浸润癌,美国结直肠癌研究小组报告从腺瘤发展到大肠癌平均需要10年[3],因此积极治疗和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对预防大肠癌有重要意义。
2.现代医学对大肠息肉的治疗及预防
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药物预防大肠息肉尚没有好的办法,对于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内镜下切除,内镜难以切除干净或基底较宽容易增加肠穿孔危险的大息肉,首先考虑手术,内镜下治疗息肉的方法有:高频电凝、电切法、套扎、激光、射频、微波及氢等离子体凝固术等方法。内镜下摘除息肉既方便又快捷,在临床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伴有出血、灼伤、穿孔等危险因素。据相关资料报道[4]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1 小时到切除术后 3 周内均有息肉残端的出血现象。
3.大肠息肉的复发与随访
研究表明内镜下息肉摘除后很容易复发,通常把发生在原息肉部位的组织病理类型与原发息肉相同者定为复发,将发生在其他部位的息肉称为再发。国外研究报道大肠息肉术后1、3、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0.9%、38.2%、52.6%[5], 国内报道[6]大肠息肉内镜下摘除原部位复发率达 80%,有专家认为即使完整切除腺瘤,仍然有较高的复发率[7-8],大多数息肉在内镜切除术后4年内复发,有的甚至报道2年内复发,每次复发后有再次复发的危险性[9]。
4.现代医学对大肠息肉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爽[10]等通过对111例大肠息肉患者与100例非大肠息肉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发生情况的观察分析,初步证实了大肠息肉与PLG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王韶英[11]等通过对入选的100例结肠息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可能是结肠息肉发生的一个因素。Mizuno [12]等通过结肠镜检查332位患者发现, Hp IgG血清阳性的患者结肠腺瘤发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Sheehan[13]等人通过研究认为C0X-2在“腺瘤-癌”发展的早期起重要作用,推测NASIDs类药物可能在此过程中起到预防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非体类抗炎药预防或治疗大肠息肉的相关临床研究逐渐增多[14] 。
5.大肠腺瘤与抑癌基因的相关性
现代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肠癌来源于大肠腺瘤,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分子生物学方面,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而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例如[15-17]:p53 、Ki-67 、c-erbB-2 等,上述蛋白基因主要在癌变组织中表达,对于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欠佳。随着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理论的不断成熟及实验资料的不断积累,为肿瘤诊治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认为CSC是肿瘤组织中数量极少的、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制增殖能力并且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其为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的根源,也有望成为根治恶性肿瘤的新靶点。CSC标记物有:CD133、CD44、CD24、CD166,等。最近有学者[18] 研究结果表明,Lgr5和CD44作为结直肠干细胞的标志,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联合检测 Lgr5 与CD44在肠道早期病变诊断、尤其是肠息肉癌变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对大肠息肉的认识
1.对大肠息肉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并无“大肠息肉”的病名。而“息肉”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根据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肠癖”、“ 肠覃”、“泄泻”、“便血”、“积聚”等病证范畴。魏品康教授[19]认为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司,湿热壅聚,久能生痰,息肉为痰与热与浊气等互结的病理产物。林一帆等[20]对630例具有腹泻临床症状的大肠息肉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脾肾阳虚者息肉发生率高、息肉大、分化差、癌变多, 易复发,认为中医阳虚体质是结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提出温阳散结为主的治法是防治结肠息肉的重要方法之一。朱萍[21]等对148例大 肠 息 肉 中的研究发现,大肠息肉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者多(占41.21%),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寒邪内阻证,血瘀内停证,脾胃虚弱型所占比例最高,提出肠息肉的中医治疗多以健脾为主。
2.中医对大肠息肉治疗与预防
由于内镜下息肉摘除己得到广泛应用,单纯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大肠息肉已极为少见,目前多采用内镜下摘除息肉相结合的方法与中医中药相结合的方法。
许广涛[22]等认为结肠息肉术后高复发的原是肠道内黏膜免疫功能没有恢复正常,因此用药物增强人体对肠道肿瘤细胞的抑制,是控制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关键,采用公认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的中药:如白花蛇舌草、龙葵、蜀羊泉、半边莲、半枝莲、藤梨根、生薏苡仁等抑制肠道息肉的异性增生;用中药中的补肝肾补气血的党参、炙黄芪、枸杞子、当归、熟地黄、茯苓、淫羊藿、制何首乌、女贞子调理扶助人体的正气,中药组方采用标本兼治方法治疗结肠息肉术后复发60例,对其进行半年的临床复查随访与观察,结果未复发53例,复发7例,有效率达88.14%。
综上所述, 大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的防治仅限于结肠镜筛查与术后定期的结肠镜复查,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较大,不同地域、生活水平以及饮食习惯有所差别, 关于大肠息肉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与人种、饮食、地域有一定关系。因此充分认识某地区人群大肠息肉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及本地区大肠息肉的高危因素对于预防CRC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大肠腺瘤性息肉发展至大肠癌,需要5-10年的时间,研究证明大肠癌中同时存在几种其他基因的异常, 但是纠正任何一个抑癌基因的缺陷亦可能足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可以通过中药干扰预防这些变化,可能起到抑制、逆转腺瘤发生或阻止其癌变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医证型与抑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对于中医中药预防、甚至阻断大肠息肉癌变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大肠息肉,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冬华,陈旻湖.消化道肿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Jass J R. Colorectal cancer: a multipathway disease[J]. Crit Rev On cog, 2006,12(34):273-278.
[3]Winawer S, Fletcher R, Rex D,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clinical guidelines and rationale-Update based on new evidence[J]. Gastroenterology,2003,124 (2):544-560.
[4]KIM,D.H,S.W.LIM. Analysis of delayed post polypectomy bleeding in a colorectal clinic[J].J Korean Soc Coloproctol,2011,27(1):13-16.
[5]AlnonkarMM,HuntTL,ZhouZ,et al. Surveillance patterns and polyp recurrence fo11owing diagnosis and exeision of eoloreetal Polyps in amedieare Population.Cane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5,14:417-421.
[6]来茂德.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5):515-517.
[7]董米连,戴岳楚,王先福等.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1):59-60.
[8]高艮枝.大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息肉恶变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5):118-119.
[9]崔西玉,黄燕霞,罗笑雁.2706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及随访.中华内镜消化杂志,2005,22(2):124.
[10]高爽,王学梅,欧国成.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性.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7): 3118-3121.
[11]王韶英,惠萍萍,叶荣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肠息肉关系的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6):55-58.
[12]Mizuno S, Morita Y, Inui T, Asakawa A, Ueno N,Ando T, Kato H, Uchida M, Yoshikawa T, Inui A.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lon adenomatous polyps detected by high-resolution colonoscopy.Int J Cancerk,2005,117:1058-1059.
[13]Sheehan KM,0'Connel1 F, 0' Grady A,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in human colorectaladenomas.Eur J Gastroenterol llepalol,2004,6(6):619-625.
[14]Ruder Ell, Laiyemo AO, Graubard Bl, et al. Non-steroidal anti – inflame matory drug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a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Am J Gastroenterol, 2011,106(7):1340-1350.
[15]LinksKristek J,Dmitrovié B,Kurbel S,et al. Tumor growth frac-tion,expression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p53,bcl-2 and cathepsin D activity in primary ductal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and their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es[J]. Coll Antro-pol,2007,31( 4) : 1043-1047.
[16]Retsky M,Baum M,Demicheli R,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Ki67 expression after short-term presurgical endocrine therapy forprimary breast cancer[J]. J Natl Cancer Inst,2007,99 ( 13 ) :1053-1054.
[17]裴 劼,翟笃明.104 例乳腺癌 cerbB-2 、P53 、ER、PR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 10) : 1385.
[18]柴宁莉,张文成,王艳敏,等. Lgr5 和 CD44 在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 33(7): 972-976.
[19]修丽娟.魏品康教授从痰论治多发性结肠息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6):386.
[20]林一帆,薛晶,麻树人,等.中医脾肾阳虚与腹泻者结肠息肉发生关系密切[J],沈阳部队医药,2011,24(6):399-401.
[21]朱萍,宋雯,赵梁,等.大肠息肉中医病证与VEGF、KDR、MVD表达的相关性.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5):230-233.
[22]许广涛,潘良富中药预防多发性结肠息肉术后复发60例报告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57.
魏玉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镜室,通讯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健康街11# 010020 联系电话:13804712298 邮箱:weiyuxia2009@126.com